解剖与功能
内侧半月板呈C形纤维软骨结构,覆盖60%的胫股关节面,其复杂的附着系统(包括内侧副韧带dMCL、后斜韧带POL等)对膝关节稳定性至关重要。血管分布遵循Cooper分区:外1/3(Zone 1)血供丰富,内1/3(Zone 3)依赖滑液扩散营养。
损伤机制
青少年运动员多见创伤性撕裂(如足球变向动作导致),常伴ACL损伤;40岁以上运动员则以退行性撕裂为主。值得注意的是,经典"不幸三联征"(ACL+MCL+MM损伤)被修正——ACL急性损伤时外侧半月板更易受累,但慢性ACL缺损者内侧半月板损伤率随时间显著上升。
诊断革新
临床检查中,McMurray试验敏感性达53%,特异性98%;超声诊断异军突起,对水平/复杂撕裂的敏感性达100%,但桶柄状撕裂易漏诊。"死亡半月板征"(负重时无半月板挤出)是根部撕裂的特征性表现。MRI仍是金标准,但对 ramp lesions(后角囊交界处纵裂)的检出率有限。
阶梯化治疗
非手术方案:
康复训练分三阶段:关节活动度恢复→复合动作强化→专项运动训练
PRP注射通过生长因子释放促进退变撕裂愈合,但需警惕1-2周内的症状加重期
NSAIDs使用需警惕运动员肾损伤风险
手术决策:
急性血管区(Zone 1-2)撕裂首选修复术,8周内手术成功率提升26%。根部撕裂未合并严重OA者应积极修复,否则10年内OA发生率高达95%。
重返运动(RTS)挑战
NFL运动员切除>10%半月板体积后,参赛场次显著减少。修复术平均RTS需6个月(ACL重建者延至8个月),但可降低OA风险4倍。半月板移植(MAT)作为挽救性手术,仅70%运动员能恢复原有运动水平。
未解难题
退行性撕裂的手术与非手术疗效对比、PRP标准化方案、青少年运动员长期预后等仍需高质量研究。当前共识强调:个性化治疗需平衡运动员短期竞技需求与关节长期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