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法自行车赛 2025年环法自行车赛賽事細節日期每年7月地區 法國及其周边地区英語名稱Tour de France本地名稱Tour de France(法文)暱稱大环赛(La Grande Boucle)賽制公路自行车赛聯賽UCI世界巡回赛類型分段赛(英语:Race stage)(三大自行车环赛)主辦阿莫里体育组织競賽總監克里斯蒂安·普吕多姆網站www.letour.fr歷史首度舉辦1903年7月1日,122年前(1903-07-01)舉辦次數110次(截至2023年)最近舉辦2025年首屆冠軍 莫里斯·加兰最多勝車手
雅克·安克蒂尔
埃迪·默克斯
贝尔纳·伊诺
米格尔·安杜兰
(以上选手均为5次夺冠)
目前冠軍 塔代伊·波加查
環法自行車賽(法語:Le Tour de France)是一个每年举办的多赛段公路單車賽,主要在法國进行,但有时也出入周邊國家(如英國、比利時、德国、西班牙、荷兰)。自從1903年開始以來,每年於夏季举行,每次賽期23天,平均賽程超過3500公里(約2200英里)。完整賽程每年不一,但大都大体上環繞法國一周。截至2020年代,比賽結束前總是會穿越巴黎市中心的香榭丽舍大道,並且經過艾菲爾鐵塔。比赛全程分成許多段,從一個城鎮到下一個,每一段分別計時排名。所有段成績累計起來決定每一位賽手的總成績,总冠軍為各段時間累計最少者。在每日賽事結束時,領先者將可穿上黄色领骑衫,最佳衝刺者將被贈與一件綠色車衣,山間賽事中之最佳騎手將會得到一件波爾卡點運動衣,其有時被稱作登山王。
像其他公路大賽一樣,選手們組織隊伍參賽。每一隊由8名選手組成(2018以前為9名),共有20至22個小隊。傳統上,只有一流的專業賽車隊才能收到參賽邀請。近年來,大賽組織者採用國際自行車聯盟的計分系統來決定參賽隊伍,另留下2-4個名額给予知名車隊或落選的法國車隊。每個車隊由其最大贊助商命名,穿著其隊服。比賽時,各車隊採取戰術,隊友之間互相幫助,通常車隊後面還有一部支援車帶著配件等備急緊跟著他們[1][2]。
環法單車賽是三大自行車環賽之一,另外两个赛事是環意單車賽和環西自由車賽。
簡介[编辑]
2021年比賽路線
環法單車賽是一個分段公路賽,每一段持續一天,每段單獨計時。在2008年以前,每一段的前3名都有不等的額外減時。如果許多賽手過線時形成一車群,每人都算同樣時間。車群的定義是任一相鄰的兩個賽手之間的距離小於一秒。只要不是在山地賽段,如果一個賽手在離終點線5公里以內摔倒的話,那麼他的時間是當時他所在的車群的最後時間。
每个车队有8名选手参赛。每个赛段每个车队的前3名选手成绩计入车队总成绩,其他5人的成绩只计入个人总成绩。因此每只车队内部选手分为:主将(最有希望取得个人总成绩最佳)、副将(稍弱于主将,用于保障主将,包括领骑、发起战术攻击)、冲刺手(善于拿冲刺积分,在大集团冲刺争冠时车队副将把冲刺手保送到大集团前方的冲刺有利位置)、爬坡手(善于拿爬坡积分,在山地赛段特别是山顶终点赛段轮番带领大集团领骑)、计时赛车手、领骑“兔子”(在赛段后程给主将、副将领骑以节省最终冲刺体力)、运输手(随车携带途中可能需要消耗的饮水等物资,保障主将完赛)。
各段時間累積得到的賽手排名叫总成绩排名。各段時間累計最少者為總排名冠軍,穿黄色领骑衫。除總排名外,還有其他項目的次排名方式。綠衫(Green Jerseys)為衝刺王(Sprinter),白底紅點斑点衫為爬坡王(Climber),白衫為最佳年輕車手(25歲以下時間累計最少者)(Youngster)。
比起贏一個一般的單天單車賽,專業賽手們更願意贏出環法單車賽中的一段賽程。但是總排名冠軍也可能一個賽程都沒贏過,像美國第一個環法冠軍勒蒙在1990年就是如此。
雖然每年路線不同,現代的比賽一般有20個賽程,全長在3000到4000公里之間(約1800到2500英里)。歷史上最短的一次是1904年2420公里。最長的一次是1926年5745公里。2007年的比賽是3569.9公里。
赛段分如下种类:
平地赛段
丘陵赛段
高山赛段
团体计时赛段:每个车队集体出发,相邻车队的出发时间相距7分钟。
个人计时赛段:所有选手按照成绩由差到优的顺序,逐人单独出发,相距2分钟间隔。由于在普通赛段通常有大集团抵达终点取相同成绩,因此个人计时赛段就能进一步分出成绩优劣。
荣誉骑行赛段:最后一段。
坡度分級分為五級:
超級坡 (H.C.級坡)
一級坡
二級坡
三級坡
四級坡
坡度分級的計算方式是以以下公式計算出來的值進行分級
((平均坡度(%))^(3/2)*總爬 升量(公尺))/100
200 以上為超級坡 (H.C.級坡)
120 ~ 200 為一級坡
50 ~ 120 為二級坡
20 ~ 50 為三級坡
20 以下為四級坡
德格朗日(环法发起人)的初衷是環法單車賽是個個人競賽的場合,哪怕是有贊助商組隊。如果一個車隊里有輪流領隊現象的話,還要被判犯規。1920年代以後,德格朗日也不得不接受现实。如今,每一個車隊都有商業機構贊助,採用極為複雜的戰術。但歷史上,從1930年至1961年之間,後來又在1967年和1968年間,環法單車賽的主辦者曾以維護比賽的純潔性為由,規定參賽選者必須以國家組隊。
賽段有的是全部平路,有的是一路起伏,還有是走盤山公路。比賽基本上是在公路上進行,有時會路過城鎮中石板路或鄉間土路。大部分賽程,全部賽手同時出發。但現代比賽總包括個人以及團體計時賽,那是個人或團體一個一個出發。計時賽是很關鍵的比賽,因為一分一秒的差別都算,不像在一般公路賽中,一大批賽手擁做一大堆(比如一个車群)算一個時間。所以一般最後的總冠軍往往是一個登山或計時賽的高手,而不會在平道上冒著摔車或受傷的風險和一大堆賽手擠在一起爭先後。
歷史[编辑]
環法單車賽始於1903年,一般都於每年夏季7月初舉辦。環法自行車賽的創辦和法國歷史上有名的「德雷福斯事件」有關。阿爾弗雷德·德雷福斯是一個猶太裔的法國軍官,在1894年被誣叛國入獄。雖然兩年後真相大白,法國政府卻不肯與之平反。事件公開後,法國社會不得不正視自己反犹太主义的傳統,並引發了一場大規模的爭論。進步派先鋒人物,埃米爾·左拉,曾因為仗義執言而不得不遠遁英國避難。
在這場爭論中,一些反猶的報人和廣告商不滿當時法國最大的體育報紙Le Vélo的立場,決定另辦一家雜誌拆台。這一新雜誌,L'Auto,是當今法國《隊報》的前身。而第一場環法自行車賽就是L'Auto為了推銷和競爭,於1903年1月29日擬定的。最早設想的是一個5星期的比賽(從5月31日到7月5日),結果只有15人報名。L'Auto的編輯德格朗日(Desgrange)於是把賽程改為19天,並給參賽者予以補貼。最後有60人報名,其中有一些形形色色的業餘人物,包括街頭潦倒之輩和楞頭青,一下子搞得沸沸揚揚。
那時的環法單車賽只有6個賽段,每段平均400公里,有時一段得騎到半夜。這一近乎殘酷的賽法把公眾一下子吸引住了。報紙也因此得益,當年的日發行量從賽前的25,000一下子增長到65,000。五年後的1908年到了25萬,在1923年環法自行車賽期間高達50萬。最高紀錄是在1933年的環法單車賽時,日發行量據說至854,000。
兩次世界大戰都曾中斷過環法單車賽(1915-1918,1940-1946)。1939年的比賽也沒有德國、意大利和西班牙的選手參賽。今天,環法單車賽是由Société du Tour de France主辦。這是一個屬於Amaury Sport Organisation(ASO)的分部。而ASO又屬於一個大的媒體集團,旗下包括《隊報》。
2020賽事[编辑]
與世界上其他所有體育賽事一樣,2020年巡迴賽由於2019冠狀病毒病大流行而被取消。2020年巡迴賽的決定將在5月中旬做出,具體選擇如下:
照常進行比賽。
自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首次取消比賽。
由於該年東京2020年奧運會實際上未舉行,因此將比賽的時間安排在以後。
在Grand Departs和終點線以更少或零觀眾方式進行比賽。
獎金[编辑]
從一開始,環法單車賽都頒發獎金。1903年第一屆的總獎金是20,000法郎,自此後每年都有增長,2008年達到320萬歐元(約500多萬美元)。除總決賽外,每一賽段和每一排名都有賽獎和嘉獎(bonus)。每一參賽隊伍也有一小筆出場費。(詳見:2008環法單車賽(英语:2008_Tour_de_France))
時至今日,世界單車中的頂級運動員的收入主要來自廣告贊助。一個由UCI認證的專業單車運動員的起薪是36,0000美元。相比之下,英超球員的平均基本工资是100多萬美元,NBA是500多萬美元。傳統上,大賽冠軍把比賽的獎金分给隊友,因為自己已經有廣告收入了。
常見戰術[编辑]
像許多其他公路大賽一樣,環法單車賽是一個以團隊為基礎的優秀選手之間的較量。一個車隊的經理或指導在選拔隊員的時候,就明確個人的分工:每個隊往往有一個有可能拿成績的領騎(leader),剩下的是勤務(domestique)兼護航。勤務一般是沒有可能拿重要賽段或全賽程名次的,而主要是為領騎服務,比如從服務車取水或食物。大部分時間,他們為領騎開路。
公路單車賽中,賽手們在巡航時往往彼此貼得很近,形成一個主車群(peloton), 以其利用前面賽手形成的風拽(drafting,又譯彈弓效應)來減少阻力及保持體力。大家自覺地交替領隊。有望奪魁的車隊們往往通過領隊來控制車群的速度,從而淘汰弱隊。而領隊的車隊中打頭的又都是勤務。
有時,有些車隊或賽手決定出擊(attack):突然加速,一下子拉開和車群的距離(breakaway)。如果他們的勁敵不想被拉開,那麼會派一兩個勤務或加速帶動整個車群跟上(chase),或單隊帶著領騎貼上出擊者。到了一程最後,所有勤務可能都已經筋疲力竭,這時領騎才衝出陣營做最後的衝刺。這種團隊配合,在山地賽段中效果最為顯著。
比賽中,賽手通過別在身上的微型步話機和坐在服務車中的車隊指導協調聯繫。服務車中還有電腦和定位系統等,提供一系列即時的比賽資訊。
賽段選址[编辑]
因為環法單車賽的名氣,沿途的城鎮都願意成為賽段的起始站。而大賽的前奏賽(一般是第一個計時賽,不是每年都有)和第一賽段又是特別風光,因為兩場比賽一般都從同一個城鎮出發。大賽的前數個賽段常常穿過周圍的其他國家。2007年環法單車賽總指導Christian Prudhomme說到,“總得來說,每五年裡,我們安排大賽有兩年從法國出發,三年從法國以外出發。”
成為一個賽段的起始站會給當地帶來遊客和生意,為此,入選的城鎮要向大賽的主辦單位繳付有關費用。據報道,2008年,有些賽段起始城市要付41,000美元,終止城市73,000美元。[3]
著名賽段
出名之處
香榭丽舍大街
現代環法自行車賽的最後一個賽段。除了一次(1989年的此站是最後一個計時賽,美國的勒蒙後來居上,以8秒之差擊敗Laurent Fignon(英语:Laurent Fignon)奪冠。Fignon在衝線時知道大勢已去,頹然淚下)絕大部分的比賽至此已決定名次。故而這一賽段總有一種「普天同慶」的氣氛。大賽的頒獎儀式也在這時舉行。頒獎台也總是以凱旋門為背景。
阿尔普迪埃兹
位於法國東南部阿爾卑斯山中第一個滑雪場,山勢險峻,山高約1860米。上山公路有21個轉彎位。賽手們要在14公里內爬高約1000米,平均坡度是7.9%。更主要的是,歷史上在這一賽段中有許多精彩的對峙。沿山更貼著歷屆優勝者的名字,每年夏季总要吸引着上千業餘愛好者來此一試身手。
旺度山
位於法國東南部普羅旺斯地區的一個山峰,山高約1912米,因為有拔地而起的氣勢,又稱「普羅旺斯的巨人」。此山以風大著稱,山頂風速最高紀錄達每小時320公里。山頭也因此寸草不生,故又得名「禿頂山」。上山的平均坡度是7.2%。1967年7月13日,英國選手Tom Simpson在比賽途中身故(起因是日前用藥,酗酒和比賽時脫水導致過度疲勞)。1970年,外號「食人魔」的車手埃迪·默克斯也晕倒在终止线上。
傳奇人物[编辑]
姓名
国籍
成绩
雅克·安克蒂尔
法國
第一個獲得五次環法自行車賽冠軍的選手。因其對時間的掌握,外號“跑表先生”
博纳·伊诺
法國
分别五次获得环法总排名第一(1978, 1979, 1981, 1982, 1985)。多次赢得公路自行车“大满贯”(环法,环意,环西)。因比赛时有“咬住不放”的名声,外号“獾”。
米格尔·安杜兰
西班牙
环法历史上第一个连续五次获得总排名第一(1991-1995)的赛手。因身材高大,外号“大米格”
埃迪·默克斯
比利时
莫克斯被认为历史上最伟大的公路自行车赛手:分别五次获得环法总排名第一,共赢过34个赛段,著黄衫共计96天(除赛段冠军之外至今都是环法纪录)。五次环意,一次环西。三次世锦赛冠军。第一次参加环法,就一举夺得三个排名第一(总排名,山地,冲刺)。莫克斯每战必得,从不让人,故得外号“食人兽”。
吸引力[编辑]
体能挑战[编辑]
仅凭能量消耗而言,公路自行车赛远远高于大多数体育项目,包括通常所谓的“激烈运动”,如足球,篮球等。能和公路赛车相比的,只有马拉松,皮划艇和越野滑雪等少数耐力型竞技。但即使是这些项目,大多是单天的比赛。公路自行车赛像环法等,则是持续多天,而且还有连续的山地路段。
据统计,一般人骑车时身体产生的功率是150-200瓦,而自行车赛手比赛时的功率是400瓦。一个环法赛手平均每天要消耗8,000到9,000 kcal(一场足球比赛的消耗量在1,000-2,000 kcal之间)。如果说马拉松比赛是对腿和膝部的考验的话,环法自行车赛则是赛手们心肺功能的较量。[4]
观众体育[编辑]
所谓观众体育,一方面是指环法自行车赛有大批观众,另一方面,观赛的观众又是比赛的一部分。
环法自行车赛号称是世界上现场观众最多的。据2003年的一个报道,法国有一千五百万路边观众,全球有一亿六千万人观看电视转播[5]。因为是长途野外比赛,除了个别计时赛,赛道边是不设观众隔离栏的。有时赛手们不得不从人群中穿过。这样的一重局面往往造成一些意外。
2004年,在阿尔杜维兹山地计时赛中,阿姆斯壮被一批醉醺醺的观众吐了一脸的吐沫。
即使人会收敛,還會有宠物狗“加入”比赛的情形,造成赛手莫名其妙的受伤[6]。
2015年,克里斯·弗羅梅在第14站被潑尿(因為車迷相信他用禁藥),讓UCI與環法官方都出面呼籲,請車迷給予目前黃衫持有人尊重。
比赛道德[编辑]
环法自行车赛有不少不成文的规矩,如果冒犯的话,可能会遭到道德上的谴责。比如,只要有可能,赛手们会让路过家乡或当天生日的赛手领先。如果一个领骑的赛手出了意外(比如,被观众绊到或拐弯不慎掉到沟里),其他领先的赛手应缓行甚至停车等待直到出事的赛手复原跟上为止。更不用说考虑此时出击了。
车队路过打尖路段时(赛手们都是边骑边吃喝,有时甚至边骑边小便),也不许出击。最后的一站一般是留给总排名冠军在路上庆祝的,哪怕他一边骑一边抽烟喝酒,其次几名也不应该试图赢这一段。 要是有谁不遵守这些规矩,不仅在比赛时会惹起赛手公愤,赛后还要被媒体指指点点。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荣誉骑行赛段是冲刺手争夺赛段第一的关键赛段。
雖然以上情形可能像消極比賽及足球界的踢假球等「放水」行為,但會因為會發生在山地或觀眾較少的路段,且該活動是非常耗體力的比賽,不易發覺。
社区生活[编辑]
因为几乎所有赛段都是单向的野外路线,观众们往往要在日晒雨淋里等好几个小时(在关键赛段上,可能要等得更长),而车队往往是一闪而过。即便如此,环法自行车赛仍是观众最多的赛事。实际上,除了慕名而来的游客之外,更多的观众是来体验一种独到的社区生活。
在赛段起始站的城镇里,一早当地的观众就陆陆续续地加入隔夜就来排队的游客。所有的赛手都要在起始站排队签到,整个过程有时要拖几个小时。这给车迷和小孩们一个机会和赛手们聊天签名。有许多城镇也趁此安排一些节目,比如载歌载舞的彩车游行等。头天赢过的赛手有时会莫名其妙被叫到台上领奖,奖品不一,从与自己等重的香槟到一只小牛犊。比赛正式开始后,整个车队往往沿城集体缓行10分钟,以示告别[7]。
技术要求[编辑]
环法自行车赛不仅是一个体能的较量,赛手还需要掌握相当的技巧,并在比赛时保持高度集中,才能安全地赛完全程。为取得成绩,赛手们往往还做一些专门的训练,比如在盘山公路上高速下坡。而下雨后的路面和冲刺抢位时更是容易出事故的地方。
兴奋剂的问题[编辑]
环法自行车赛是一个极为艰苦的多日赛事,只有少数优秀选手能脱颖而出,而他们中也只有一些能取得商业成功。这些和其他的原因使得自行车赛,特别是环法自行车赛一直为禁药的问题所扰。
最开始时,赛手们用各种办法来止疼(而不是兴奋),包括饮用酒精和醚。1924年一个赛手第一次公开坦白用药的时候,他提到的药包括番木鳖碱, 可卡因, 氯仿, 阿司匹林等。渐渐地,越来越多的赛手不再通过用药来止疼,而是来提高成绩。当前最常见的禁药是提高肺功能的兴奋剂,像红血球生成激素(简称EPO)。但其他睾酮,苯丙胺也屡见不鲜。1967年英国选手湯姆·辛普森曾因服用苯丙胺死在赛途中。
环法自行车赛和欧洲警察机构一直在查赛手使用禁药的问题。1998年,一个赛手(Festina车队的Willy Voet)的因为被查出携带多种兴奋剂而被捕,法国警方之后突袭数个车队的下榻之处,又抓到了另一个车队(TVM)的证据。在比赛至第17赛段时,所有选手静坐抗议警方的手法。虽然经过调停比赛得以继续,但一个快二百人的比赛到结束是只剩96个赛手了。
此后环法自行车赛和UCI加强了内部禁药的检查,比如增加药检次数和做针对EPO的新药检。同时还成立了一个独立的药检机构,国际反兴奋剂组织(WADA)。但此后仍然事故不断。年年都有赛手被踢出环法和被UCI停赛几年,而且其中有不少是顶尖的高手,包括一个总排名冠军(Floyd Landis, 2006),以及藍斯·阿姆斯壯。
藍斯·阿姆斯壯事件之後,規則大規模翻新,鼓勵車手在有證據的前提下,檢舉及指控他人使用禁藥,之後就幾乎無嚴重的禁藥事件。
环法自行车赛组织者认为,比起其他的体育项目,环法并不是用药最多的赛事(最嚴重的可能是田徑,2001至2013年間可能一共800多人用藥卻沒被抓到)。之所以丑闻接连不断,是因为是监察严格和结果透明的缘故。
以下是根據英文版List of doping cases in cycling的禁藥舉例以供參考:
2007年,1996年冠軍承認當時使用禁藥,但因為超過8年的追溯期未收回。
2012年,美國反禁藥組織稱阿姆斯壯七屆環法都用禁藥,取消1998年8月1日至2012年8月25日的成績,但是長達14年為少數例外,通常禁藥事件的追溯期為8年,而且報告指出指控他7年間用禁藥的15名隊友在7年間也使用禁藥,而阿姆斯壯次年1月14日向歐普拉坦承七屆環法都用禁藥。
2013年,世界報當年7月24日引述法國國會委員會的1份報告,內容指示1998年冠亞軍使用禁藥,可見經過了Festina醜聞還是有人使用禁藥,但也和1996年冠軍一樣超過追溯期未收回。
大事記[编辑]
1903年:首屆環法大賽。
1905年:取消夜間賽段;第一次過境賽段及第一個山路賽段:德国阿爾薩斯。
1907年:第一次在非法國城市舉行第一賽段:梅斯,當時的德國領地。
1910年:第一次經過比利牛斯山。
1911年:第一次經過阿爾卑斯山。
1919年:第一次出現黃色領騎衣。
1923年:開始對首先衝線的車手給序減時獎勵。
1926年:第一次在外省開始環法賽事(依云)。
1928年:法國國内的地方組織車隊參賽。
1930年:法國國家隊開始參賽,第一次出現廣告車。
1933年:創立最佳山地車手的獎項。
1937年:雅克·戈代成為賽事主管。
1947年:第一次出現全境外賽段布魯塞爾到盧森堡。
1948年:在每個賽段後的當日頒發黃色領騎衣。
1949年:第一次經過意大利和西班牙。
1951年:第一次經過旺图山。
1952年:首次在阿尔普迪埃兹舉行衝頂賽段;首次攀登多姆山。
1953年:對最佳衝線車手頒發綠衣。
1954年:第一次在境外出發(阿姆斯特丹)。
1962年:回到由贊助商命名車隊;费利克斯·莱维唐(英语:Félix Lévitan)成為賽事主管。
1964年:開始允許中途換車。
1967年:創立序幕賽段;最後一次在巴黎王子公園球場結束賽事。
1968年:允許車手中途休息。
1970年:創立白衫,獎勵25歲以下的最佳青年車手。
1974年:第一次經過英國
1975年:用圓點衣来獎勵最佳山地車手;第一次在香榭麗舍大道結束賽事。
1987年:環法總計25個賽段,最多的一次:费利克斯·莱维唐(英语:Félix Lévitan)卸任。
1995年:環法第14站,選手法比奥·卡萨尔泰利摔車身亡
1998年:費斯蒂納醜聞(英语:Festina affair)—費斯蒂納車隊的助理從比利時通過法國通過海關的時候,被發現持有非法數量的禁藥,包括 EPO(紅血球生成素)、生長激素、睪固酮和安非他命,而費斯蒂納車隊的主將,就是法籍登山王理查·維朗克(Richard Virenque)。法國警方採取強力的行動,持搜索票闖入選手過夜的飯店進行查緝,並在TVM車隊的房間和隊車上查獲大量的禁藥。環法車手靜坐罷工抗議UCI的大動作,西班牙的車隊甚至集團退賽。該年的環法賽被稱為“Tour of Shame”。
2003年:選手必須佩戴頭盔參賽。環法單車賽100周年。
2004年:大衛·華許質疑藍斯·阿姆斯壯使用禁藥獲得6連冠軍。
2005年:藍斯·阿姆斯壯奪得7連冠軍,後被揭發使用禁藥而禠奪。
2006年:1.西班牙的港口行動(英语:Operación Puerto doping case)(在西班牙靠近法國的邊境查獲很多禁藥與血袋(違規輸血),不少人因此被踢出當年環法比賽)2.冠軍藍斯·阿姆斯壯捲入興奮劑醜聞3.當年冠軍的美國選手弗洛伊德·蘭迪斯被查出使用興奮劑,冠軍由西班牙選手奧斯卡·佩雷羅·西奧遞補。
2010年:該年冠軍的西班牙選手孔達多爾被查出使用禁藥,冠軍由盧森堡選手安迪·施萊克遞補。
2011年:首次由來自澳洲及南半球選手獲得環法冠軍(卡德尔·埃文斯)。
2012年:1.國際自由車總會(UCI)採信美國反興奮劑機構(USADA)的報告,宣布褫奪藍斯·阿姆斯壯七個環法自行車賽頭銜,並且終身禁賽。[注 1]2.英國車手首次獲得環法冠軍(布拉德利·威金斯)。
2013年:1.第100屆環法,在這項歷史悠久大賽完賽的選手,只要仍在世,都被邀請參與盛會,包含當時22名曾獲得環法總冠軍的選手。2.首次由出生於非洲車手獲得環法冠軍(克里斯·弗羅梅)。3.哥倫比亞新人王車手Nairo Quintana 以第二名為南美洲最佳名次
2014年:1.第2名的選手让-克里斯托夫·佩罗代表法國進入21世紀第一次站上環法頒獎台,重返睽違18年才重新站上頒獎台,而法國選手1985年以後至今未再獲得冠軍頭銜,反觀環西(頂多間隔7年)、环意(近期曾經連續11年冠軍都是義大利車手)則沒有這種情形。2.首次在英國開始環法賽
2015年:環法冠軍克里斯·弗羅梅睽違45年兼獲登山王頭銜,但1979年以後至今的冠軍未曾兼獲衝刺王頭銜。
2016年:1.南非車手Louis Meintjes以第7名為非洲最優名次。2.克里斯·弗羅梅三度奪冠為為繼1990年的格雷格·萊蒙德以來及進入21世紀三度獲得及衛冕環法冠軍的第一人。3.法國車手罗曼·巴尔代以2分52秒差距位居第二,為近期最優成績。
附註[编辑]
^ 這七屆環法賽冠軍從缺,而非遞補給 Alex Zülle、揚·烏爾里希(3個)、Joseba Beloki、安德烈亚斯·克勒登、伊萬·巴索,因為他們都曾經涉及禁藥事件,之後的次名就沒有這些事情才獲得遞補。
参考资料[编辑]
^ Union Cycliste Internationale. Uci.ch. [2012-08-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10-11).
^ When is the Criterium route announced. UCI WorldTour calendar 2012. Cycling Weekly. [2012-08-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0-29).
^ Torelli's History of the Tour de France: the 1930s or, All They Wanted To Do Was to Sell a Few More Newspapers (HTML). BikeRaceInfo.com. [2007-05-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6-07-13).
^ GINA KOLATA. Just a Bike Race, You Say? Think Again. 纽约时报. 2007年7月22日 [2008年8月14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年12月11日).
^ SAMUEL ABT. CYCLING; The Tour De France Grew Into Top Event. 纽约时报. 2003年6月29日.
^ Tour de France 2007 - Burghardt hits a dog. YouTube. [2008-08-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9-17).
^ BONNIE DeSIMONE. Staging a Visit to the Tour de France. 纽约时报. 2005年6月12日.
外部連結[编辑]
维基共享资源中相关的多媒体资源:环法自行车赛
环法自行车赛官网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Tour de France Quiz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查论编环法自行车赛男子
1903
1904(英语:1904 Tour de France)
1905(英语:1905 Tour de France)
1906(英语:1906 Tour de France)
1907(英语:1907 Tour de France)
1908(英语:1908 Tour de France)
1909(英语:1909 Tour de France)
1910(英语:1910 Tour de France)
1911(英语:1911 Tour de France)
1912(英语:1912 Tour de France)
1913(英语:1913 Tour de France)
1914(英语:1914 Tour de France)
1915
1916
1917
1918
1919(英语:1919 Tour de France)
1920(英语:1920 Tour de France)
1921(英语:1921 Tour de France)
1922(英语:1922 Tour de France)
1923(英语:1923 Tour de France)
1924(英语:1924 Tour de France)
1925(英语:1925 Tour de France)
1926(英语:1926 Tour de France)
1927(英语:1927 Tour de France)
1928(英语:1928 Tour de France)
1929(英语:1929 Tour de France)
1930(英语:1930 Tour de France)
1931(英语:1931 Tour de France)
1932(英语:1932 Tour de France)
1933(英语:1933 Tour de France)
1934(英语:1934 Tour de France)
1935(英语:1935 Tour de France)
1936(英语:1936 Tour de France)
1937(英语:1937 Tour de France)
1938(英语:1938 Tour de France)
1939(英语:1939 Tour de France)
1940
1941
1942
1943
1944
1945
1946
二战期间(英语:Tour de France during World War II)
1947(英语:1947 Tour de France)
1948(英语:1948 Tour de France)
1949(英语:1949 Tour de France)
1950(英语:1950 Tour de France)
1951(英语:1951 Tour de France)
1952(英语:1952 Tour de France)
1953(英语:1953 Tour de France)
1954(英语:1954 Tour de France)
1955(英语:1955 Tour de France)
1956(英语:1956 Tour de France)
1957(英语:1957 Tour de France)
1958(英语:1958 Tour de France)
1959(英语:1959 Tour de France)
1960(英语:1960 Tour de France)
1961(英语:1961 Tour de France)
1962(英语:1962 Tour de France)
1963(英语:1963 Tour de France)
1964(英语:1964 Tour de France)
1965(英语:1965 Tour de France)
1966(英语:1966 Tour de France)
1967(英语:1967 Tour de France)
1968(英语:1968 Tour de France)
1969(英语:1969 Tour de France)
1970(英语:1970 Tour de France)
1971(英语:1971 Tour de France)
1972(英语:1972 Tour de France)
1973(英语:1973 Tour de France)
1974(英语:1974 Tour de France)
1975(英语:1975 Tour de France)
1976(英语:1976 Tour de France)
1977(英语:1977 Tour de France)
1978(英语:1978 Tour de France)
1979(英语:1979 Tour de France)
1980(英语:1980 Tour de France)
1981(英语:1981 Tour de France)
1982(英语:1982 Tour de France)
1983(英语:1983 Tour de France)
1984(英语:1984 Tour de France)
1985(英语:1985 Tour de France)
1986(英语:1986 Tour de France)
1987(英语:1987 Tour de France)
1988(英语:1988 Tour de France)
1989(英语:1989 Tour de France)
1990(英语:1990 Tour de France)
1991(英语:1991 Tour de France)
1992(英语:1992 Tour de France)
1993(英语:1993 Tour de France)
1994(英语:1994 Tour de France)
1995(英语:1995 Tour de France)
1996(英语:1996 Tour de France)
1997(英语:1997 Tour de France)
1998(英语:1998 Tour de France)
1999(英语:1999 Tour de France)
2000(英语:2000 Tour de France)
2001(英语:2001 Tour de France)
2002
2003(英语:2003 Tour de France)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英语:2008 Tour de France)
2009
2010
2011
2012
2013
2014
2015
2016
2017
2018
2019
2020
2021
2022
2023
2024
2025
女子
2022
2023
2024
2025
荣誉衫當前
总冠军(黄衫)
积分冠军(绿衫)
最佳爬坡手(红色圆点衫)
最佳年轻车手(白衫)
车队冠军(英语:Team classification in the Tour de France)(黄底数字衫)
敢斗奖(英语:Combativity award in the Tour de France)(金底数字衫)
已取消
最佳综合车手(英语:Combination classification in the Tour de France) (混合衫)
最佳途中冲刺手(英语:Intermediate sprints classification in the Tour de France) (红杉)
主管
1903–1935:亨利·德斯格兰奇(英语:Henri Desgrange)
1936–1961:雅克·戈德特(英语:Jacques Goddet)
1962–1986:雅克·戈德特(英语:Jacques Goddet)和费利克斯·列维坦(英语:Félix Lévitan)
1987:让-弗朗索瓦·纳盖-拉迪盖(Jean-François Naquet-Radiguet)
1988:泽维尔·卢伊(Xavier Louy)
1989–2006:让-玛丽·勒布朗克(英语:Jean-Marie Leblanc)
2007–:克里斯蒂安·普吕多姆
終點
1903–1967:王子公园体育场
1968–1974:文森体育场
1975–2023、2025–:香榭丽舍大街
2024:盎格鲁街
查论编公路自行车三大环赛和五大古典赛三大环赛
环法自行车赛
环西自行车赛
环意自行车赛
五大古典賽
米蘭–聖雷莫
環法蘭德斯賽
巴黎–魯貝
列日–巴斯托涅–列日
環倫巴底賽
查论编UCI世界巡迴賽當前
环澳
大洋路赛(英语:Cadel Evans Great Ocean Road Race)
环阿联酋
新闻环报赛(英语:Omloop Het Nieuwsblad)
白路赛(英语:Strade Bianche)
巴黎-尼斯(英语:Paris–Nice)
双海赛(英语:Tirreno–Adriatico)
米蘭–聖雷莫
环加泰罗尼亚(英语:Volta a Catalunya)
布鲁日-德潘讷(英语:Classic Brugge–De Panne)
哈勒尔贝克(英语:E3 Harelbeke)
根特-韦弗尔海姆(英语:Gent–Wevelgem)
穿越法兰德斯(英语:Dwars door Vlaanderen)
環法蘭德斯
环巴斯克(英语:Tour of the Basque Country)
巴黎-魯貝
阿姆斯特尔(英语:Amstel Gold Race)
瓦隆之箭(英语:La Flèche Wallonne)
列日–巴斯托涅–列日
环罗曼蒂(英语:Tour de Romandie)
埃施博恩-法兰克福(英语:Eschborn–Frankfurt)
环意
环多菲内(英语:Critérium du Dauphiné)
环瑞士(英语:Tour de Suisse)
环法
圣塞瓦斯蒂安(英语:Clásica de San Sebastián)
环波兰(英语:Tour de Pologne)
环比荷卢(英语:Benelux Tour)
环西
汉堡(英语:Hamburg Cyclassics)
布列塔尼(英语:Bretagne Classic)
魁北克(英语:Grand Prix Cycliste de Québec)
蒙特利尔(英语:Grand Prix Cycliste de Montréal)
環倫巴底
环广西
以前
环阿布扎比(英语:Abu Dhabi Tour)
土耳其总统杯(英语:Presidential Cycling Tour of Turkey)
环北京
环加州
环卡塔尔(英语:Tour of Qatar)
伦敦-萨里(英语:London–Surrey Classic)
世锦赛男团计时(英语:UCI Road World Championships – Men's team time trial)
查论编自行车运动比赛类别按场地分
公路自行车赛
公路越野赛
场地自行车赛
山地自行车赛
山地车越野赛
速降赛
花式自行车赛
按出发方式分
原地出发
行进出发
按比赛人数分
个人自行车赛
团体自行车赛
按比赛方式分
计时赛
领先计分赛
爭先賽
追逐赛
競輪賽
麥迪遜賽
摩托领骑赛
六日赛
集体出发赛
全能賽
绕圈赛
淘汰赛
自行车类别
公路自行车
場地自由車
登山車
小轮车
顶级赛事UCI世界巡迴賽
三大环赛
环法自行车赛
环西自行车赛
环意自行车赛
UCI女子世界巡回赛(英语:UCI Women's World Tour)
综合赛事
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自行车比赛
青年奥林匹克运动会自行车比赛(英语:Cycling at the Youth Olympic Games)
夏季残疾人奥林匹克运动会自行车比赛
UCI世界錦標賽
世界公路自由車錦標賽
世界場地自由車錦標賽
世界登山自由車錦標賽
世界小輪車錦標賽
UCI世界杯(英语:UCI World Cups)
UCI公路世界杯(英语:UCI Road World Cup)
UCI女子公路世界杯(英语:UCI Women's Road World Cup)
UCI場地單車世界盃
UCI山地车世界杯(英语:UCI Mountain Bike World Cup)
UCI自行车越野世界杯(英语:UCI Cyclo-cross World Cup)
UCI小轮车世界杯(英语:UCI BMX Supercross World Cup)
体育组织
國際自行車聯盟(UCI)
亞洲自由車總會(ACC)
欧洲自行车联盟(英语:Union Européenne de Cyclisme)(UEC)
大洋洲自行车联合会(英语:Oceania Cycling Confederation)(OCC)
泛美自行车联合会(英语:Confederación Panamericana de Ciclismo)(COPACI)
非洲自行车联合会(英语:Confédération Africaine de Cyclisme)(CAC)
知名厂商整车厂商
Bianchi(英语:Bianchi (company))
BMC
Canyon(英语:Canyon Bicycles)
崔克
加能戴爾
捷安特
Look(法语:Look Cycle)
梅花
美利达
皮纳雷洛(英语:Pinarello)
切尔韦洛(英语:Cervélo)
Specialized(英语:Specialized Bicycle Components)
配件厂商
禧玛诺
速联
康帕紐羅
代表车手
雅克·恩奎蒂尔
艾迪·莫克斯
博納·伊諾
兰斯·阿姆斯特朗
米格尔·安杜兰
珍妮·隆戈
著名车队
阿斯塔纳
法国农业信贷银行
美国邮政
探索频道
佳明
快步
盛宝银行
崔克
天空
珍宝-维斯玛
注:斜体表示已不存在
查论编阿斯图里亚斯亲王奖获得者艺术1980年代
1981年:赫苏斯·洛佩斯·科沃斯
1982年:巴勃罗·塞拉诺
1983年:欧塞维奥·森佩雷(英语:Eusebio Sempere)
1984年:奧菲翁·多諾斯蒂亞拉(英语:Orfeón Donostiarra)
1985年:安东尼奥·洛佩斯·加西亚
1986年:路易斯·加西亚·贝尔兰加
1987年:爱德华多·奇利达
1988年:豪尔赫·奥泰萨
1989年:奧斯卡·尼邁耶
1990年代
1990年:安東尼·塔皮埃斯
1991年:維多利亞·德·洛斯·安赫萊斯
特蕾莎·布干薩
蒙特塞拉特·卡芭葉
何塞·卡雷拉斯
普拉西多·多明哥
阿尔弗雷多·克劳斯
皮拉爾·洛倫加爾(英语:Pilar Lorengar)
1992年:羅貝托·馬塔(英语:Roberto Matta)
1993年:萨恩斯·德·奥伊萨
1994年:艾莉西亞·德·拉蘿佳(英语:Alicia de Larrocha)
1995年:费尔南多·费尔南·戈麦斯
1996年:霍亞金·羅德利果
1997年:维托里奥·加斯曼
1998年:塞巴斯蒂昂·萨尔加多
1999年:聖地牙哥·卡拉特拉瓦
2000年代
2000年:芭芭拉·韓翠克絲(英语:Barbara Hendricks)
2001年:克里斯托弗·潘德列茨基
2002年:伍迪·艾伦
2003年:米格尔·巴塞洛
2004年:帕科·德卢西亚
2005年:瑪雅·普利謝茨卡婭
塔瑪拉·羅尤(英语:Tamara Rojo)
2006年:佩德罗·阿尔莫多瓦尔
2007年:鲍勃·迪伦
2008年:委內瑞拉國立青少年管弦樂團系統
2009年:诺曼·福斯特
2010年代
2010年:理查德·塞拉
2011年:里卡多·穆蒂
2012年:拉斐尔·莫内欧
2013年:迈克尔·哈内克
2014年:法蘭克·蓋瑞
2015年:弗朗西斯·科波拉
2016年:諾莉亞·艾絲佩特(英语:Núria Espert)
2017年:威廉·肯特里奇
2018年:马丁·斯科塞斯
2019年:彼得·布魯克
2020年代
2020年:恩尼奥·莫里科内
約翰·威廉斯
2021年:瑪莉娜·阿布拉莫維奇
2022年:卡门·利纳雷斯
玛丽亚·帕赫斯
2023年:梅麗·史翠普
2024年:胡安·曼努埃尔·色拉特
文学1980年代
1981年:何塞·伊埃羅(英语:José Hierro)
1982年:貢薩洛·托倫特·巴列斯特爾(英语:Gonzalo Torrente Ballester)
米格爾·戴利貝斯
1983年:胡安·魯爾福
1984年:巴勃羅·加西亞·貝納(英语:Pablo García Baena)
1985年:安吉爾·岡薩雷斯·穆尼茲(英语:Ángel González Muñiz)
1986年: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
拉斐爾·拉佩莎(英语:Rafael Lapesa)
1987年:卡米洛·何塞·塞拉
1988年:卡門·馬丁·蓋特(英语:Carmen Martín Gaite)
何塞·安赫爾·瓦倫特(英语:José Ángel Valente)
1989年:里卡多·古隆(英语:Ricardo Gullón)
1990年代
1990年:阿爾土洛·烏斯拉爾·皮耶特里(英语:Arturo Uslar Pietri)
1991年:波多黎各人民
1992年:弗朗西斯科·尼埃瓦(英语:Francisco Nieva)
1993年:克勞迪奧·羅德里奎(英语:Claudio Rodríguez (poet))
1994年:卡洛斯·富恩特斯
1995年:卡洛斯·布索諾(英语:Carlos Bousoño)
1996年:弗朗西斯科·翁布拉爾(英语:Francisco Umbral)
1997年:阿尔瓦罗·穆蒂斯
1998年:弗朗西斯科·阿亞拉(英语:Francisco Ayala (novelist))
1999年:君特·格拉斯
2000年代
2000年:奥古斯托·蒙特罗索
2001年:多丽丝·莱辛
2002年:亞瑟·米勒
2003年:法蒂馬·梅爾尼西(英语:Fatema Mernissi)
苏珊·桑塔格
2004年:克劳迪奥·马格里斯
2005年:妮麗達·皮農(英语:Nélida Piñon)
2006年:保羅·奧斯特
2007年:阿摩司·奥兹
2008年:瑪格麗特·愛特伍
2009年:伊斯梅尔·卡达莱
2010年代
2010年:阿敏·馬盧夫
2011年:里奥纳德·科恩
2012年:菲利普·罗斯
2013年:安東尼奧·穆尼奧斯·莫利納(英语:Antonio Muñoz Molina)
2014年:約翰·班維爾
2015年:莱昂纳多·帕杜拉
2016年:理查德·福特
2017年:亚当·扎加耶夫斯基
2018年:弗雷德·瓦格斯
2019年:希莉·哈斯特维特
2020年代
2020年:安妮·卡森
2021年:埃馬努埃爾·卡萊爾(英语:Emmanuel Carrère)
2022年:胡安·梅約加(英语:Juan Mayorga)
2023年:村上春樹
2024年:安娜·布兰迪亚娜
社会科学1980年代
1981年:羅曼·佩爾皮尼亞·格勞(西班牙语:Román Perpiñá Grau)
1982年:安東尼奧·多明戈斯·奧爾蒂斯(英语:Antonio Domínguez Ortiz)
1983年:胡里奧·卡羅·巴諾哈(英语:Julio Caro Baroja)
1984年:愛德華多·加西亞·德·恩黛利亞(英语:Eduardo García de Enterría)
1985年:拉蒙·卡蘭德(英语:Ramón Carande)
1986年:何塞·路易斯·皮尼略斯(英语:José Luis Pinillos Díaz)
1987年:胡安·林茲
1988年:路易斯·戴斯·德爾·科拉爾(英语:Luis Díez del Corral)
路易斯·桑切斯·阿潔絲塔(西班牙语:Luis Sánchez Agesta)
1989年:恩里克·富恩特斯·金塔纳
1990年代
1990年:羅德里戈·烏里亞·岡薩雷斯(西班牙语:Rodrigo Uría González)
1991年:米格尔·阿托拉·加列戈
1992年:胡安·贝拉尔德(英语:Juan Velarde (economist))
1993年:希爾維奧·薩瓦拉(英语:Silvio Zavala)
1994年:奧雷利奧·梅嫩德斯(英语:Aurelio Menéndez)
1995年:若阿金·維里西莫·塞朗(英语:Joaquim Veríssimo Serrão)
米克爾·巴特羅里(西班牙语:Miquel Batllori)
1996年:J·H·艾略特(英语:J. H. Elliott)
1997年:馬丁·德里克爾·莫雷拉(英语:Martí de Riquer i Morera)
1998年:皮埃尔·维尔纳
雅克·桑特
1999年:雷蒙·卡爾(英语:Raymond Carr)
2000年代
2000年:卡洛·瑪莉亞·馬提尼(英语:Carlo Maria Martini)
2001年:胡安·伊格萊西亞斯·桑托斯(西班牙语:Juan Iglesias Santos)
墨西哥學院
2002年:安東尼·紀登斯
2003年:于尔根·哈贝马斯
2004年:保羅·克魯曼
2005年:乔万尼·萨托利
2006年:瑪麗·羅賓遜
2007年:拉尔夫·达伦多夫
2008年:茨維坦·托多洛夫
2009年:大卫·爱登堡
2010年代
2010年:秦始皇兵马俑考古團隊
2011年:霍华德·加德纳
2012年:玛莎·努斯鲍姆
2013年:薩斯基雅·薩森
2014年:約瑟夫·佩雷斯(英语:Joseph Pérez)
2015年:艾絲特·杜芙若
2016年:玛丽·比尔德
2017年:凱倫·阿姆斯壯
2018年:迈克尔·桑德尔
2019年:亚历杭德罗·波尔特斯(英语:Alejandro Portes)
2020年代
2020年:丹尼·罗德里克
2021年:阿马蒂亚·库马尔·森
2022年:愛德華多·馬托斯·蒙特祖馬(英语:Eduardo Matos Moctezuma)
2023年:埃萊娜·卡雷爾·當科斯(英语:Hélène Carrère d'Encausse)
2024年:葉禮庭
科学技术1980年代
1981年:阿爾貝托·索爾斯(英语:Alberto Sols)
1982年:曼努埃尔·巴列斯特尔
1983年:路易斯·桑塔洛(英语:Luis Santaló)
1984年:安东尼奥·加西亚-贝利多
1985年:大衛·巴斯克斯·馬丁內斯(西班牙语:David Vázquez Martínez)
埃米利奧·羅森布魯特(英语:Emilio Rosenblueth)
1986年:安東尼奧·岡薩雷斯·岡薩雷斯(西班牙语:Antonio González y González (químico))
1987年:巴勃罗·鲁多明
哈辛托·康維特(英语:Jacinto Convit)
1988年:曼努埃尔·卡多纳
馬科斯·莫辛斯基(英语:Marcos Moshinsky)
1989年:基多·明赫(英语:Guido Münch)
1990年代
1990年:萨尔瓦多·蒙卡达
聖地牙哥·格里索里亞(英语:Santiago Grisolía, 1st Marquess of Grisolía)
1991年:弗朗西斯科·玻利瓦爾·薩帕塔(英语:Francisco Bolívar Zapata)
1992年:费德里科·加西亚·莫利内尔
1993年:阿馬布雷·利尼安(英语:Amable Liñán)
1994年:曼努埃爾·艾爾金·帕塔羅約(英语:Manuel Elkin Patarroyo)
1995年:國家生物多樣性研究所(英语:Instituto Nacional de Biodiversidad)
曼努埃尔·洛萨达·比利亚桑特
1996年:維倫汀·菲斯特(英语:Valentín Fuster)
1997年:阿塔普埃尔卡山研究團隊
1998年:佩德罗·米格尔·埃切尼克
埃米略·门德斯·佩雷斯
1999年:里卡多·米莱迪
恩里克·莫雷诺·冈萨雷斯
2000年代
2000年:吕克·蒙塔尼耶
罗伯特·查尔斯·加洛
2001年:让·魏森巴赫
克萊格·凡特
约翰·苏尔斯顿
法蘭西斯·柯林斯
漢彌爾頓·史密斯
2002年:劳伦斯·罗伯茨(英语:Larry Roberts (computer scientist))
罗伯特·卡恩
文頓·瑟夫
蒂姆·伯纳斯-李
2003年:珍·古道尔
2004年:犹大·福克曼
安东尼·R·亨特
乔安·马萨格
伯特·沃格尔斯坦
罗伯特·温伯格
2005年:安东尼奥·达马西奥
安娜·达马西奥
2006年:胡安·伊格纳西奥·西拉克·萨斯图赖因
2007年:希内斯·莫拉塔
彼得·劳伦斯
2008年:饭岛澄男
中村修二
喬治·麥克利蘭·懷特塞茲
羅伯特·蘭格
托宾·马克斯
2009年:雷·湯姆林森
馬丁·庫珀
2010年代
2010年:戴维·朱利叶斯
琳達·R·沃特金斯(英语:Linda R. Watkins)
巴魯赫·明凱(英语:Baruch Minke)
2011年:约瑟夫·奥尔特曼
阿图罗·阿尔瓦雷斯-布伊亚
贾科莫·里佐拉蒂
2012年:格雷格·温特
理查德·勒纳
2013年:彼得·希格斯
弗朗索瓦·恩格勒
歐洲核子研究組織
2014年:阿瓦利诺·考玛
馬克·E·戴維斯(英语:Mark E. Davis)
蓋倫·D·斯塔基(英语:Galen D. Stucky)
2015年:埃玛纽埃勒·沙尔庞捷
珍妮弗·道德纳
2016年:休·赫爾(英语:Hugh Herr)
2017年:莱纳·魏斯
基普·索恩
巴里·巴里什
LIGO科学合作组织
2018年:斯万特·佩博
2019年:乔安·佐利
桑德拉·迪亞斯(英语:Sandra Díaz (ecologist))
2020年代
2020年:伊夫·梅耶尔
英格丽·多贝西
陶哲轩
伊曼紐爾·坎德斯
2021年:卡塔林·考里科
德鲁·韦斯曼
菲利普·费尔格纳(西班牙语:Philip Felgner)
乌尔·萨欣
厄兹勒姆·图雷西
德里克·羅西
莎拉·吉爾伯特
2022年:杰弗里·辛顿
杨立昆
约书亚·本希奥
杰米斯·哈萨比斯
2023年:杰弗里·戈登
埃弗里特·彼得·格林伯格
邦尼·巴斯勒
交流与人文1980年代
1981年:瑪麗亞·贊布拉諾(英语:María Zambrano)
1982年:马里奥·邦格
1983年:《国家报》
1984年:克勞迪奧·桑切斯-阿爾伯諾茲(英语:Claudio Sánchez-Albornoz)
1985年:何塞·費拉特·莫拉(英语:José Ferrater Mora)
1986年:《环球报》
1987年:《時代報》
《观察家报(英语:El Espectador)》
1988年:奧拉西奧·薩恩斯·格雷羅(西班牙语:Horacio Sáenz Guerrero)
1989年:佩德羅·雷恩·恩特拉爾戈(英语:Pedro Laín Entralgo)
文化經濟基金會(英语:Fondo de Cultura Económica)出版社
1990年代
1990年:中美洲大學(英语:Central American University, San Salvador)
1991年:路易斯·瑪麗亞·安森(西班牙语:Luis María Anson)
1992年:艾米利奧·加西亞·戈梅茲(英语:Emilio García Gómez)
1993年:《Vuelta(英语:Vuelta (magazine))》雜誌(創辦人奥克塔维奥·帕斯)
1994年:在卢旺达及蒲隆地的西班牙差會
1995年:埃菲通讯社
何塞·路易斯·洛佩斯-阿朗古倫(西班牙语:José Luis López Aranguren)
1996年:英德羅·蒙塔內利(英语:Indro Montanelli)
朱利安·馬里亞斯(英语:Julián Marías)
1997年:有线电视新闻网
瓦茨拉夫·哈维尔
1998年:萊茵哈德·摩恩(英语:Reinhard Mohn)
1999年:卡羅與奎爾沃研究所(英语:Caro and Cuervo Institute)
2000年代
2000年:翁贝托·埃科
2001年:乔治·史坦纳
2002年:漢斯·馬格努斯·恩岑斯貝格爾
2003年:雷沙德·卡普钦斯基
古斯塔沃·古鐵雷斯
2004年:讓·達尼埃爾(英语:Jean Daniel)
2005年:歌德學院
塞萬提斯學院
卡蒙斯學院
法國文化協會
但丁协会
英國文化協會
2006年:國家地理學會
2007年:《自然》期刊
《科学》期刊
2008年:Google
2009年:墨西哥国立自治大学
2010年代
2010年:齐格蒙特·鲍曼
阿兰·图雷纳
2011年:皇家学会
2012年:宫本茂
2013年:安妮·萊柏維茲
2014年:季諾
2015年:埃米略·列多
2016年:詹姆斯·纳赫特韦
2017年:Les Luthiers(英语:Les Luthiers)
2018年:愛爾瑪·吉列莫普列托(英语:Alma Guillermoprieto)
2019年:普拉多博物馆
2020年代
2020年:瓜達拉哈拉國際書展(英语:Guadalajara International Book Fair)
威爾斯海伊文學藝術節(英语:Hay Festival)
2021年:格洛丽亚·斯泰纳姆
2022年:亚当·米奇尼克
2023年:諾丘·歐丁(英语:Nuccio Ordine)
2024年:瑪嘉·莎塔碧
国际合作1980年代
1981年:何塞·洛佩斯·波蒂略
1982年:安立奎·V·伊格萊西亞斯(英语:Enrique V. Iglesias)
1983年:贝利萨里奥·贝坦库尔·夸尔塔斯
1984年:孔塔多拉集团
1985年:劳尔·阿方辛
1986年:萨拉曼卡大学
科英布拉大學
1987年:哈维尔·佩雷斯·德奎利亚尔
1988年:奥斯卡·阿里亚斯
1989年:雅克·德洛爾
米哈伊尔·戈尔巴乔夫
1990年代
1990年:汉斯-迪特里希·根舍
1991年:联合国难民署
1992年:纳尔逊·曼德拉
弗雷德里克·威廉·戴克拉克
1993年:在前南斯拉夫的联合国维和部队
1994年:伊扎克·拉宾
亚西尔·阿拉法特
1995年:马里奥·苏亚雷斯
1996年:赫尔穆特·科尔
1997年:危地马拉政府
危地马拉全国革命联盟
1998年:法蒂哈·布迪亞夫(英语:Fatiha Boudiaf)
里戈韦塔·门楚
法塔納·伊薩克·蓋拉尼(西班牙语:Fatana Ishaq Gailani)
索馬里·瑪姆(英语:Somaly Mam)
愛瑪·博尼諾
格拉薩·馬謝爾
奧萊因卡·科索-托馬斯(英语:Olayinka Koso-Thomas)
1999年:佩德罗·杜克
约翰·格伦
向井千秋
瓦列里·波利亚科夫
2000年代
2000年:费尔南多·恩里克·卡多佐
2001年:国际空间站
2002年:南極研究科學委員會
2003年:路易斯·伊纳西奥·卢拉·达席尔瓦
2004年:伊拉斯謨計劃
2005年:西蒙娜·韦伊
2006年:比尔及梅琳达·盖茨基金会
2007年:阿尔·戈尔
2008年:伊法卡拉衛生研究所(英语:Ifakara Health Institute)
瘧疾研究與培訓中心(西班牙语:The Malaria Research and Training Center)
金坦波衛生研究中心
曼希卡衛生研究中心(葡萄牙语:Centro de Investigação em Saúde de Manhiça)
2009年:世界卫生组织
2010年代
2010年:國家器官移植組織(英语:National Transplant Organization)
器官移植協會
2011年:比爾·德雷頓(英语:Bill Drayton)
2012年:红十字会
2013年:马克斯·普朗克学会
2014年:富布赖特项目
2015年:维基百科
2016年: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
巴黎協定
2017年:美國西班牙裔協會(英语:Hispanic Society of America)
2018年:阿姆瑞福健康非洲(英语:Amref Health Africa)
2019年:薩爾曼·可汗
可汗學院
2020年代
2020年:全球疫苗免疫聯盟(英语:GAVI)
2021年:CAMFED(英语:Camfed)
2022年:艾倫·麥克阿瑟(英语:Ellen MacArthur)
2023年:被忽視疾病藥物計劃(英语:Drugs for Neglected Diseases Initiative)
2024年:伊比利亚-美洲国家组织
体育1980年代
1987年:塞巴斯蒂安·柯伊
1988年:胡安·安东尼奥·萨马兰奇
1989年:塞維·巴列斯特羅斯
1990年代
1990年:西托·庞斯(英语:Sito Pons)
1991年:谢尔盖·布勃卡
1992年:米格尔·安杜兰
1993年:哈维尔·索托马约尔
1994年:玛蒂娜·纳芙拉蒂洛娃
1995年:哈西巴·布爾默卡(英语:Hassiba Boulmerka)
1996年:卡尔·刘易斯
1997年:西班牙國家馬拉松隊-阿貝爾·安東(英语:Abel Antón)
馬汀·菲茲(英语:Martín Fiz)
荷西·曼努埃爾·加西亞(英语:José Manuel García (runner))
法比安·龍塞羅(英语:Fabián Roncero)
阿爾貝托·尤斯達多(英语:Alberto Juzdado)
迪亞哥·加西亞(英语:Diego García (runner))
1998年:阿蘭查·桑切斯·維卡里奧
1999年:施特菲·格拉夫
2000年代
2000年:兰斯·阿姆斯特朗
2001年:曼尼爾·埃斯蒂亞特(英语:Manuel Estiarte)
2002年:巴西國家足球隊
2003年:环法自行车赛
2004年:希沙姆·格鲁杰
2005年:费尔南多·阿隆索
2006年:西班牙国家男子篮球队
2007年:迈克尔·舒马赫
2008年:拉斐爾·拿度
2009年:叶莲娜·伊辛巴耶娃
2010年代
2010年:西班牙國家足球隊
2011年:海勒·格布雷西拉西耶
2012年:伊克尔·卡西利亚斯
哈维尔·埃尔南德斯·克雷乌斯
2013年:何塞·马里亚·奥拉萨瓦尔
2014年:紐約馬拉松
2015年:馬克·蓋索
保罗·加索尔
2016年:哈维尔·戈麦斯·诺亚
2017年:紐西蘭國家橄欖球隊
2018年:萊茵霍爾德·梅斯納爾
克里茨托夫·维利斯基(英语:Krzysztof Wielicki)
2019年:林赛·沃恩
2020年代
2020年:卡洛斯·塞恩斯
2021年:特雷莎·佩拉雷斯(英语:Teresa Perales)
2022年:奧林匹克難民基金會(英语:Olympic Refuge Foundation)
奧林匹克難民代表團(英语:Refugee Olympic Team)
2023年:埃利乌德·基普乔盖
和平1980年代
1986年:團結代牧區(英语:Vicariate of Solidarity)
1987年:薩爾瓦多鎮
1988年:國際自然保護聯盟
世界自然基金会
1989年:史蒂芬·霍金
1990年代
1990年:塞法迪犹太人
1991年:無國界醫生
世界醫療組織(英语:Medicus Mundi International)
1992年:amfAR(英语:amfAR)
1993年:巴斯克和平協會(英语:Gesto por la Paz)
1994年:和平使者(西班牙语:Mensajeros de la Paz)
全國流浪兒童運動(西班牙语:Movimiento Nacional de Meninos e Meninas de Rua)
救助儿童会
1995年:侯赛因·本·塔拉勒國王
1996年:阿道弗·苏亚雷斯
1997年:耶胡迪·梅纽因
姆斯季斯拉夫·罗斯特罗波维奇
1998年:尼古拉斯·卡斯特利亞諾斯(英语:Nicolás Castellanos)
維森特·費雷爾·蒙喬(英语:Vicenç Ferrer Moncho)
华金·桑斯·加德亚
穆罕默德·尤努斯
1999年:西班牙明愛(英语:Caritas Spain)
2000年代
2000年:西班牙皇家学院
西班牙語學院協會
2001年:世界生物圈保護區網絡
2002年:丹尼尔·巴伦博伊姆
爱德华·萨义德
2003年:J·K·罗琳
2004年:聖雅各之路
2005年:聖文森特·德·保羅慈善之女會(英语:Daughters of Charity of Saint Vincent de Paul)
2006年:联合国儿童基金会
2007年:以色列猶太大屠殺紀念館
2008年:英格丽德·贝当古
2009年:柏林市
2010年代
2010年:Manos Unidas(西班牙语:Manos Unidas)
2011年:福岛50死士
2012年:西班牙糧食銀行聯合會(西班牙语:Federación Española de Bancos de Alimentos)
2013年:西班牙國家盲人組織(英语:ONCE)
2014年:卡迪·阿祖巴(英语:Caddy Adzuba)
2015年:天主聖約翰兄弟醫院騎士團(英语:Brothers Hospitallers of Saint John of God)
2016年:SOS兒童村
2017年:欧洲联盟
2018年:席薇亞·厄爾
2019年:格但斯克市
2020年代
2020年:全西班牙一线防疫工作者
2021年:何塞·安德烈斯
世界中央廚房
2022年:坂茂
2023年:Mary's Meals(英语:Mary's Meals)
2024年:馬格蘭攝影通訊社
规范控制数据库 国际
VIAF
各地
德国
以色列
美国
日本
捷克
其他
IdRe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