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实散文:自行车世界冠军王献
古虞国处说古事
2025-07-21
发布于河南 | 转藏
大
中
小
展开全文
烈日漫过槐树梢时,王献正站在堂屋的门口。他穿着一件黑色胸前印有“CHINA”的运动T恤衫,左臂的疤痕在光线下像条蜿蜒的河-那是13岁那年,命运在他胳膊上刻下的印记,后来却成了勋章的系带。 18日 上午,利民镇政府再次慰问,我举着相机站在门槛边,镜头里的他正接过镇领导递来的慰问礼,残肢触到红绸包裹的礼盒时,像握住了一团滚烫的火。 这是我第二次见他。上回是2023年深秋,杭州亚残运会的金牌还带着钱塘潮的湿气,他刚从萧山机场回来,王阁村的路上被乡亲们踩出了条条印记。我跟着慰问的队伍穿过挤满人的院子,看见他家的老槐树下落了一地金黄的叶子,像撒了层碎金。他穿着印着国旗的运动服,利落得像夹着车把时的姿态。那时候我就想,这人身上有种特别的劲儿,像田埂上的野草,不管风怎么刮,根都往土里扎。 其实早该认识他的。我在五里堂包村那三年,每年都去王阁村数次,一是王阁在五里堂正南不足500米,同属一个工作区;二是我爱人姥姥家就在村中间,二舅家和他家是邻居,跟他还是本家,是拐弯的亲戚。那时候总听老人念叨:“后头王家那小子,命苦,可骨头硬。”说的就是王献。13岁那年的意外,像一把钝刀,生生剜掉了他的双臂。我后来见过他小时候的照片,虎头虎脑的,眼里的光比日头还亮。可意外之后,村里人说他把自己关在屋里半个月,出来时,眼眶陷成了两个坑,却攥着半截铅笔,用残臂往作业本上划。 他母亲总跟我爱人妗子等老人叹道:“夜里常听见他被窝里哭,可天一亮,照样踮着脚往灶台凑,要自己盛饭。”那些年,他用残臂练吃饭,勺子掉了捡,捡了掉,碗沿磕出的豁口比星星还多;练写字,胳膊磨出血泡,血把纸洇成一朵朵暗红的花。村里人路过他家,总看见他坐在院子里,用残臂夹着布条擦桌子,额头上的汗珠子滚下来,砸在地板上,碎成许多小星星。 配图:王献在领奖台上照片,来自网络。 命运的转机藏在2002年的风里。县残联的人来村里,看见他正弯腰帮邻居抬水,残臂死死勾着水桶边缘,青筋像蚯蚓一样爬在胳膊上。“去体校试试?”就这一句话,把他拽进了另一条人生跑道。刚开始练跑步,他总比别人慢半拍,因为平衡不好,摔得膝盖青紫。后来改练自行车,难上加难-没有合适的车把,他就把护膝剪碎了,一层一层缠在车把上,再用残臂死死箍住,练到天黑,护膝上的布都跟皮肉粘在一起,撕下来时,血珠顺着胳膊往下滴。 我在他家里见过那副旧护膝,灰扑扑的,上面结着黑褐色的硬痂,边缘磨得像狗啃过。他笑着说:“这可是我的老伙计,陪我拿过第一个全国冠军。”2006年第七届全国残运会,他在场地个人赛1公里冲线时,护膝磨破了,残臂上的伤口渗着血,可他举着残臂笑的样子,被记者拍下来登在报纸上。他母亲把那张报纸压在玻璃板下,见人来就指着说:“看,这是俺家献。” 从那以后,他的名字就跟“冠军”绑在了一起。2012年洛杉矶世锦赛团体竞速夺冠,他在电话里跟家人喊:“俺们赢了!”声音抖得像秋风里的叶子;2021年残运会拿三项冠军,他抱着教练哭,说“总算没白练”;2023年杭州亚残运会打破纪录时,他对着镜头敬了个不标准的礼,残臂举到胸前,眼里的光比金牌还亮。今年全国残运会,他又带回2金1银2铜,镇领导去慰问那天,他把奖牌铺在桌子上,阳光照过来,金光闪闪。目前,王献已荣获40金20银、8个铜牌,六次打破全国,一次打破亚洲记录。但是他很谦虚、低调,不想说出来。 “这些都不是我一个人的。”他摸着那块亚残运会金牌,肢腹蹭过上面的花纹,“小时候村里人给我送鸡蛋,体校老师给我缝护膝,镇里逢年过节就来看我爹娘,没有这些,我撑不到今天。”他娘在一旁抹眼泪:“他出去比赛,天天给家里打电话,问麦子收了没,问爹娘身体好不好,说'拿了奖就回家’。” 我想起2023年那次慰问,“我想让村里孩子多练练,”他说,“不管啥条件,得有股往前冲的劲儿。”有个扎羊角辫的小姑娘跑过来,指着他的奖牌问:“叔叔,我能摸摸吗?”他蹲下来轻声说:“好好念书,好好锻炼,以后你也能拿奖牌。”小姑娘高兴地跑远了,他望着小姑娘的背影,眼里的温柔像刚化的春水。 如今的王阁村,不少人家都存有王献的照片。有人说,看见他的故事,就觉得日子再难也能熬过去。有个跟他同岁的童伴,前几年做生意赔了钱,整天唉声叹气,后来听说王献练车摔断过肋骨还接着练,咬着牙重新开了家小超市,现在生意红火得很。“献献能从泥里爬出来,我这点坎算啥?”他总跟人这么说。 慰问结束时,夕阳把我们的影子拉得老长。王献站在门口送我们,残臂搭在门框上,风吹起他的衣角。“你年龄也大点了,以后还练吗?”我问他。他笑了,眼角的皱纹里盛着光:“练!只要还能骑,就为家乡再拼几年。” 回程的路上,车里放着歌,窗外的玉米地绿得发亮。我想起他说的那句话:“金牌是给家乡的。”忽然明白,他骑过的那些赛道,不只是一圈圈的柏油,更是从苦难到辉煌的路;他赢得的那些奖牌,不只是金属和绶带,更是一个人用坚韧给家乡绣的勋章。而他身上那股劲儿,早像种子一样,落在了这片土地上,正长出一片又一片的希望。 或许这就是英雄的意义-不是站在高处耀眼,而是把自己活成一束光,照亮更多人往前走的路。就像王献,他用残臂撑起的不只是奖杯,更是一个村庄的精神脊梁,是无数人心里那句“我也能行”。(纪实散文:《自行车世界冠军王献》 刘保显2025.7.20) 配图:图片来自网络截屏。 配图:王献儿童时照片。由王献父亲提供。 配图:王献在领奖台上,面对国旗神情庄重。来自网络。 《献给王献》 车轮碾过的轨迹是大地的掌纹没有翅膀的飞翔在赛道上长出风的形状 护膝缠着车把也缠着虞城的月光八小时的汗把伤口腌制成勋章 领奖台上的国歌带着虞城县的方言你说金牌是家乡的于是,所有目光都站成了向上生长的模样 配图:2023年10月30日,杭州亚运会结束载誉归来,王献在家中照片。 配图:王献在家中(虞城县利民镇王阁村)照片。 配图:王献与父母照片。父亲的脸上,写满了自豪感。 配图:王献温暖的小家庭照片。 配图:王献与聪明、美丽可爱的女儿照片。 配图:王献与本文作者。 配图照片:除注明出处外,均为本文作者2025年7月18日摄影照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QQ空间
QQ好友
新浪微博
微信
献花(0)
+1
来自:
古虞国处说古事
>
《待分类》
举报/认领
上一篇:
下一篇: